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各個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越來越多。生命科學進入了跨界融入,人工智能、大數據、3D打印和新興科技的跨界融入和快速迭代,為前沿技術注入了新的動力。通過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的技術和手段,極大地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
“AI+醫療”開始越來越受到關注,其通常是指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型技術和手段,運用在醫療服務主體、醫療機構和醫療服務對象上。
產業前景廣闊
縱觀全球醫療行業,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14人,在中國這一數字也是14人,美國在27人左右。根據預計,中國到2025年65歲以上人口約占總人口29%,約4億人。
不難看出,目前國內面臨優質醫療資源的供需不平衡,醫生培養周期長,疾病譜變化快,技術日新月異,人口老齡化加劇,慢性疾病增長等問題待解決。而隨著人們對健康重視程度提高,大量需求催生了醫療AI的快速發展。
“我們可以看到,醫療行業需求非常大,急需AI的賦能,我們醫療已經經過衛生的信息化、醫療的大數據,到今天的醫療人工智能。而且醫療的痛點很明顯,我們的需求和資源不匹配,中西部醫療的差距也是非常大的,老齡化很嚴重,管理的效率也有待提高,管理和創新的周期也非常長。”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王延峰說。
2016年被認為是人工智能+醫療在國內形成投資風口的元年,共有27家企業獲得融資。2017年全年有超過28家AI醫療類創業公司獲得融資,總額超過17億人民幣。
國際巨頭同樣關注這個領域,以醫療機器人為例,今年2月,強生以34億美元收購外科手術機器人公司AurisHealth,主要領域為支氣管鏡檢查;去年9月,美敦力16億美元收購了骨科機器人公司MazorRobotics;更早前美國整形設備制造商史賽克(Stryker)收購Mako及其機器人輔助技術。
據波士頓咨詢的數據,到2020年全球醫療機器人產業規模有望達到114億美元。其中,手術機器人規模最大,占60%市場份額;微創放射性手術系統約占20%;急救機器人、外骨骼機器人等次之。
實踐領域增加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AI醫療的應用和實踐領域都開始越來越多,而這也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
“我們可以看到AI醫療的核心技術和醫療的場景深度地融合,相互促進,我們用醫療的場景拉動AI核心技術的發展,用AI核心技術的發展來促進醫療整個推進,在智能影像分析、智能問診等方面都會有很多的應用。比如我們的病例,可以通過跨場景、跨科室的電子病例,能夠協同地進行挖掘,支撐病例的智能分析系統。”王延峰說。
目前上海有36.7萬的腫瘤患者,單病種的MDT(多學科診療)每年只做到200例,這是一個巨大的缺口。有數據顯示,經過MDT的,五年存活率提高10%,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據。“MDT是非常好,我們現在解決不了,有了AI醫療技術以后有望通過多學科綜合診斷系統來解決這個問題。”他說。
此外,在醫院管理上,AI同樣可以有很多作用。“在ICU護理上,ICU醫護人員非常辛苦,但60%到70%的精力做護理,還有30%到40%的精力做記錄。我們用AI自動幫他做記錄,上下床、翻身等等,用AI來做記錄,把醫護人員更多的精力省下來,讓醫護人員把更多的精力照顧病人。”王延峰表示。
在健康管理領域,也就是數學化人體。可以通過檢測對人體進行數字化管理,從而有可能未來不需要吃藥來進行內分泌疾病的管理。
通過AI的智能數據應用,可以更好地標準化醫療服務,從而平衡全國醫療服務資源。
“糖尿病病人這么多,但如果到醫院看病,排隊排得很長,瑞金醫院26位內分泌醫生,每天要看接近1000個病人,管理90張糖尿病的病床,同時加上急診。怎么可能的事?這就需要AI幫我們做,我們可以通過技術去實現一個中心,一站式服務和一個標準。”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寧光說。
他指出,通過AI系統把病人的數據全部數字化,就可以節約醫生的閱讀檢查時間。同時,患者最重要的是生活,要通過AI把患者生活的數據傳輸到云端,把糖尿病病人的生活方式管理起來了,管理起來以后,就能發生很多的改變。
香港中文大學終身教授,騰訊杰出科學家、優圖X-Lab負責人賈佳亞介紹,通過AI算法,可以給醫生更加準確的判斷。
“我們做的硬件是這樣的,在這個硬件里面嵌入一個AI的算法,這個算法直接做檢查的過程中彈出一個框,這個框告訴醫生說,我發現這個地方有可能出問題,你要停下來在這個地方再看一看。如果醫生發現還是不確定的時候,他就可以按一個按鈕,會傳到騰訊云上面,系統會精準地判斷出來這個組織是不是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它的幾率有多高,然后這個圖很快會傳回來,醫生就可以看到AI給了精準的判定。最后的決策不在于AI,在于醫生。”賈佳亞表示。
這個應用的好處在于,不僅可以提高準確度,還可以有效提高偏遠地區的醫療水平。
商業價值待解
雖然AI醫療的應用在逐漸增加,不過目前看來,這個領域技術的商業價值暫無變現能力。
“這個領域技術不成熟,目前還在探索階段。”一位從事上述領域的創業者告訴記者。
商湯科技副總裁張少霆認為,要實現這個領域有所發現,需要兩點。第一是怎么成為剛需,第二是怎么有溢價能力。因為最終所有的東西,企業還是會有資本在驅動,還是要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