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錢不是問題,而對5G的未來又充滿好奇,那么恭喜,你現在可以選擇入住深圳華僑城洲際大酒店的總統套房。他們在那里部署了一套5G室內數字系統。
套房提供了包括云VR劃船機、云游戲和4K電影等,一些你可以想到或者想不到的5G娛樂和辦公服務。
這是全球首個5G智慧酒店的一角,也是未來5G時代的冰山一角。深圳電信和華為聯合酒店方,在兩天內部署完成了這個項目。
項目中,三方實現了5G的室內室外連片覆蓋——人們可以用5G手機、CPE等終端,來體驗5G的創新應用。
“技術已經準備好了,現在要做的工作,是商業實踐。”周躍峰是華為無線網絡首席營銷官。2005年從英國愛丁堡大學數字通信專業博士畢業后,他曾在富士通歐洲研究院和NEC等公司工作。
他在以上三方的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上說,4G時代的MBB(移動寬帶業務)在高級酒店已經變得像水一樣必要,“(在面對5G的討論中),必須要記住這一點”。
供應商和運營商偏好選擇在諸如酒店這類場景,對5G商用實踐展開探索的原因中,很重要的一點在于5G系統和3G、4G巨大的差異性——除在技術上更依賴軟件,在商業上網絡和終端同步發展外,5G首先支持的重要應用是如高清視頻、虛擬現實,或者相關“重型”的娛樂和商業應用——它們不再局限于移動互聯時代幾乎是唯一的載體,智能手機。
行業人士評論說,5G網絡帶來的改變將是革命性的,而不是我們在4G時代所看到的那樣,潛移默化。
“室內數字系統(DIS)非常重要,尤其對于5G。”周躍峰說,“5G系統中從一開始就要打造室內數字系統,這與3G和4G完全不同。”
在今年2月的巴塞羅那“2019世界移動大會”上,華為使用基于DIS架構的5G LampSite和新發布的5G CPE Pro商用終端在華為展館內提供了5G的信號覆蓋。
華為在過去很長時間一直在致力于5G DIS系統。“跟其他競爭對手不一樣,”周躍峰說,“我們有獨特的能力——我們有自有芯片,專門用于DIS系統。”
這次展示對應了運營商們一個普遍的認知,即機場、火車站、體育場、商場、地鐵、企業園區等場景將是5G場景的重點。
5G智慧酒店合作簽約和總統套房的展示,被安排在了4月16日“華為公司第十六屆全球分析師大會”中。不出外界意料,與之相關的5G,還有云AI和云計算等,是這次分析師大會的關鍵熱詞。
2019年被業內視為5G商用的元年。以5億用戶規模為標準,3G時代用去了10年,4G時代用了5年。華為預測,5G將用3年時間達到這一標準。
華為副董事長胡厚崑在分析師大會中說,華為預測,到2025年全球將有28億5G用戶。
華為副董事長胡厚崑在第十六屆全球分析師大會上發言
5G商用的基礎包括了4項要素,標準、頻譜、網絡和芯片。如今,這些要素都已備齊,伴隨著的是搶奪全球5G合同的競爭日趨激烈。
華為5G產品線副總裁甘斌也承認,5G的發展速度比想象中更快,不過華為“已經做好準備”。
截至目前,華為全球范圍內已經簽署37個商用合同,5G基站全球發貨超過60000片——華為支持的韓國運營商LG U+,目前已建設成了全球最大的商用5G網絡。
分析師大會中,華為聯合中國電信,用5G智能手機撥打了一通多方視頻通話。通話的四方分別位于深圳電信雙創園、深圳華僑城酒店(華為分析師大會現場)、廣州“小蠻腰”以及珠海港珠澳大橋。
不用猜也知道,那些智能手機同樣來自華為。
過去,行業里的專業人士會敬告身邊的普通消費者,華為“真正”的優勢在電信設備,諾基亞、愛立信,中興等才是它的對手;或者在ICT領域,那是關于服務器、網絡和存儲的競爭;反正,不是小小的手機。
而現在一切都變了,在華為手機出貨量穩居全球前三后,再沒人去談論這個話題。
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戰略官邵洋在分析師大會上說,消費者業務在去年超越了運營商業務,今年肯定會超越ICT業務。邵洋的職責是領導華為消費者業務全球的戰略規劃和業務發展。
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戰略官 邵洋
在獲得更大的組織自主權限后,華為消費者業務發展也變得更為靈活和快速。邵洋說,以前CBE不知道自己掙多少,分多少;現在則是“掙得多,發的多”。
“消費者業務面臨的是一個完全‘非標’,完全不確定的機遇,最重要的是快。”他說,“很多事情你想不想清楚,都得先去做。”
2019年,行業預計業界將會發布40多款5G終端及手機。與此同時,更多類型的終端和應用場景開發正變得緊迫起來。它們將是推動5G商用市場從普及走向欣欣向榮的另一個關鍵。
在會議現場,華為聯合移遠通信、廣和通、正文科技等合作伙伴,展示了多種類型的5G終端。
其中一些面向AIoT的智能模組,既會用在如智慧城市等領域,也可能出現在消費端的智能家居中。它們中的一部分,將成為華為消費者業務實現“全場景智慧化戰略“所需“基礎設施”的重要構件。
沒有人會懷疑AI對未來影響消費業務的影響——華為同樣判端整個終端行業的核心力量將來自于AI。
與此同時,在其“全場景智慧化”的判斷中,終端行業將會出現兩個明顯的變化:一是全場景的硬件結構化,另一個,是全場景服務的原子化。
在前者的認知中,所有生活中的硬件最終都將成為“懂你”的設備,那些看似沒有相關性的一切,最終能組合成一個結構化的整體。
而在進入“原子化服務時代”后,開發者無需為不同的硬件平臺準備不同的應用。原子化的服務可以分發到不同的硬件設備上。
“華為為用戶構建全場景智慧化體驗,讓服務找人更精準、讓人找服務更便捷。”胡厚崑強調,華為持續創新突破,不僅投資現在,更要投資未來,不僅追求商業成功,更要引領產業發展和推動社會進步。
1999年,微軟推出維納斯計劃——在提出了數字家庭概念后的20年中,因為最核心的技術準備,以及相關標準、利益等問題的原因,整個數字家庭業務并無革命性的精進。
現在,5G攜手人工智能改變了這一切。
受益于數據交互和處理能力的狂飆突進,在華為終端硬件生態中,三層結構化產品為人們展示了一個實現數字家庭的可能性。
手機、平板、車機、耳機、音響……等9類產品,構成了華為終端硬件生態“1+8+N”的“1+8”。
更大的未來是“N”。
早在三年多以前,華為發布了HUAWEI HiLink,它最初的目標是服務于智能家居,隨后,它又成了華為構建IoT萬物互聯互通生態的統一標準架構和能力開放平臺,解決了不同品牌廠家智能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問題。
在過去的3年中,HiLink已經取得了知名家電品牌以及一大批創業企業的支持,覆蓋了超過100個品類,可對WiFi、藍牙、Zigbee等協議都進行聯通。
這些企業包括了中國TOP50的家電品牌,國外的品牌中則有人們熟悉的史密斯、松下和雀巢等。到去年底,合作產品品類達到了500個型號。
預見式的平臺搭建,讓進入5G時代的華為在終端業務同樣抓住了一手好牌:現在,一款新家電產品接入華為生態的時間是15天,而在大洋彼岸,蘋果需要的時間是9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