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小米集團(01810.HK)對其國內和國際業務市場的組織架構,再次做出調整。此次調整僅限于銷售運營體系。
小米正在加碼中國區市場,將銷售與服務部改組為中國區,由小米聯合創始人、集團高級副總裁王川兼任中國區總裁;國際市場由小米集團副總裁汪凌鳴以國際部副總裁身份負責。
在舉辦AIoT開發者大會兩周后,小米集團成立銷售運營二部,負責電視和生態鏈產品的中國區銷售運營。
架構再調整釋放的信號
此次調整,是繼9月13日小米集團做出上市以來最大規模的業務組織架構調整之后的又一次動作,也是小米集團成立后的第三次人事和業務架構調整。
在此次調整中,小米設立了針對中國市場的中國區。“王川擔任中國區總裁,意味著小米將深耕并大力度加碼中國市場。”西南證券首席電子分析師陳杭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王川曾是小米電視業務的主導人。財聯社記者從小米內部人士處了解到,王川擁有豐富的持續創業、工業設計、產品定義、供應鏈管理、渠道策略和營銷經驗。在這次調整中,王川被任命為小米中國區總裁,同時仍繼續擔任集團高級副總裁。
中國區的任務有兩個:優化小米手機的產品架構,站穩并強化高端旗艦市場;繼續推動雙線融合的新零售體系。
小米2018財年三季度財報顯示,小米高端旗艦手機收入占比已達到31%。
今年天貓和蘇寧“雙十一”購物節,小米MIX3均做到了手機單品銷售冠軍,價格區間為3000-4000元。雖然對蘋果手機而言,3000元的售價算不上旗艦級售價,但相比之前小米手機1999元(2011年)的定價,這個水平的售價已算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但這不等于小米要抬高定價。”陳杭對財聯社記者稱,這是小米優化品質的結果。未來小米仍將繼續堅持手機產品緊貼成本定價,其硬件綜合凈利潤率控制在5%以內。
王川的重任之一,在于“優化小米手機的產品架構,站穩并強化高端旗艦市場”,這說明小米集團已將具有高性價比的高品質硬件產品,作為未來的戰略重點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米”品牌之外,小米集團在今年推出了一個新的子品牌——黑鯊。目前仍不清楚這個品牌是否為小米集團手機產品在國內市場做的品牌更新嘗試。
配合AIoT戰略做業務架構準備
中國區的任務,除了強化手機高端旗艦市場以及推動雙線融合的新零售體系,更重要的是強化小米AIoT的核心戰略,并圍繞這項戰略在硬件品類上的拓展。除了手機,小米AIoT鏈接萬物的硬件還包括電視機、智能家居設備和白電。
11月28日,小米集團在北京舉行AIoT開發者大會。會上,小米集團以“AI賦能、萬物互聯”為主題,由雷軍宣布“AI(人工智能)+IoT(物聯網)是小米的核心戰略”。
AIoT戰略的實施重點在于國內。銷售運營二部的成立,是此次架構調整的重點之一。這個部門將負責小米電視和生態鏈產品的中國區銷售運營,還是由王川負責。
財聯社記者從小米集團內部獲悉,此次調整后,“小米生態鏈IoT產品業務規模和權重將持續加大。”
今年小米IoT營收和電視業務銷量均呈快速增長之勢。
小米2018財年三季報顯示,IoT及生活消費品業務,今年前三個季度實現營收合計289億元,去年這部分收入是234.5億元。其中,第三季度收入達到108億元,同比上升89.8%。
今年第三季度,小米集團智能電視全球銷量同比增長198.5%,而今年前三個季度全球累計出貨量500萬臺。2018年10月,小米智能電視首次實現月銷量超過100萬臺。
11月28日,雷軍公布一組數據:今年三季度,小米IoT平臺已連接超過1.32億臺智能設備(不含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環比增長13.8%,每日處理設備請求達800億次。另據小米集團2018財年三季報數據顯示,小米AI智能助理小愛同學的月活用戶數超過3400萬。
隨著5G時代的帶來,市場認為IoT市場將進入爆發性發展階段。此次小米專門為其除手機之外的硬件銷售運營成立專業部門,再配合“AIoT戰略”,小米對于生態鏈和IoT業務的戰略布局已很清晰。
公開資料顯示,IoT領域以電視為核心的關鍵品類占據銷售額的約40%,而冰箱和空調也是這個領域的核心產品組成部分。
財聯社記者獲悉,今年仍處于驗證測試階段的小米空調(非正式名稱)將在明年發力,而小米內部還在生態鏈領域探索“爆品2.0”策略。目前仍缺乏這項策略的相關細節。
進軍海外市場面臨的挑戰
小米集團副總裁汪凌鳴在此次小米架構調整中,也被寄予厚望。汪凌鳴將擔任國際部副總裁,承擔小集團繼續開拓海外市場的重任。
美國調研公司易觀國際(Canalys)數據顯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高增長態勢已結束。2017年中國智能手機年出貨量首次下跌,其中四季度同比大跌14%。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1-9月,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為8187萬部,同比跌幅達到26.1%。
國內手機市場接近飽和,這讓國內手機巨頭紛紛將目光投向海外。在走向海外市場的手機巨頭中,小米集團態度積極,布局速度亦很快。
據小米集團2018財年三季報顯示,小米國際業務收入貢獻收入達223億元,同比增長112.7%,占集團總營收的43.9%。
另據易觀國際(Canalys)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小米手機在30個國家的智能手機市場中排名前五,其中在印度連續第四個季度保持份額第一;在西歐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386%,按智能手機出貨量算,排名行業第四;在印尼,小米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337%,按出貨量計排名第二。
從小米集團在港股上市之初,國際市場就被看作是集團業務主要增長點來源中的一極。
在小米上市前夜,即今年7月8日,雷軍在公開信中強調小米通往更廣闊發展空間的三條路徑,國際化是其中之一。“國際市場廣闊天空大有可為。要進一步推進國際化,盡早實現國際業務收入占全部收入的一半以上。”
在此次架構調整中,小米集團稱,“(要在國際市場),加速輸出中國(市場)成功經驗。”
小米在印度復制了在中國的高性價比爆款策略,大獲成功,但在印度市場小米手機的主力機型是售價僅100美元的低價紅米系手機,有量但利潤率較低。
因此,小米的國際業務接下來的重點是找到能盈利的品類和市場。目前,小米正瞄準歐洲。
鑒于美國市場其他因素的存在,不僅小米很難參與,國內其他手機品牌商業也難以分羹,如華為;而歐洲市場手機用戶對價格不敏感的特性,符合小米如今的目標——通過高品質的高性價比戰略盈利。
汪凌鳴在國際市場真正要攻堅的目標在于歐洲的通信運營商。因為歐洲手機用戶更習慣購買運營商合約機而非通過電商購買手機裸機。
一旦汪凌鳴能與歐洲電信運營商達成合作共識,則小米集團在國際市場的營收,便能達到雷軍的目標——國際市場營收占集團總收入的比例超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