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產業一直被視為“朝陽產業”,尤其在近幾年更有爆發式增長的趨勢。除了因為健康本就是人之剛需以外,還因為近幾年,國內的健康產業發展有了更為寬松的政策、市場環境。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0年,我國的健康服務業總規模要力爭達到達到8萬億元以上。
基于此,10月13日消息,2018年首屆中國智慧健康高峰論壇在上海舉行。大會上,《安亭健康醫療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也在大會上正式發布,同時指出,未來三年將基本建成以精準醫學為核心的、具有一定國際知名度的健康醫療產業聚集區。
不僅如此,國務院參事和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魏津生、原國家危機為信息統計中心副主任王才有等專家還在大會上圍繞“智慧健康”,針對創新技術與臨床醫療、精準醫療等細分領域的融合發展等問題展開了激烈討論。其中,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放射科主任嚴福華表示,對未來AI技術與臨床醫療的結合持保守態度。而華醫資本創始合伙人、董事長劉云則認為,從2015年起,醫療健康產業將迎來投資的黃金十五年。
之所以為醫療健康產業投資的黃金十五年,其原因總結為一個詞便是性價比,劉云指出,中國的醫療資本市場對于醫療行業的估值實際上是國外的三倍,但其技術水平卻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換句話說,較低的起點為國內醫療健康產業迎來了較大的成長空間,而當前的國內醫療產業正在處于高速發展中,在劉云看來,如果通過海外引進投資用國際醫療轉移基地的方式,或許可以為這是十五年的投資布局提供新的思路。
而之所以得出黃金十五年的結論,主要基于人口老齡化和政府投入兩個方面。劉云在大會上表示,人口老齡化與整個醫療行業的支出有著緊密關系,并且在2030年將會是人口老齡化是絕對增長量的高峰。對此,魏津生提到,慢病患者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為老年人,而在“健康中國”規劃中提到,每年我國死亡總人數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年齡在65歲以上。因此,要提高人均預期壽命就必須降低老年慢病的死亡率。
但這些只停留在理論層面,如何把握住這黃金十五年仍是一個巨大的課題。畢竟醫療健康產業長期處在強監管下,且行業本身“性格”更偏保守,其極長的投資回報周期首先就與投行“短、頻、快”的投資思維自相矛盾。而在智慧醫療領域內,王才有也在大會上表示,盡管從2016年到2020年,智慧醫療的增長率將達到20%,但要實現智慧醫療還要面臨各種挑戰。
而這一領域內的相應挑戰則主要來自于技術與醫療兩個領域間的相互融合。現如今,智慧醫療已經開始在醫療服務流程中由輕向重進行發展,這在嚴福華看來,越是發展問題越多,要實現以AI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內真正的落地應用,其道路可不是三五年就能攻克的。
以養老照護為例,在力推人工智能等技術與養老照護領域相結合的背景下,當前的創新技術只能起到為醫生賦能的作用。例如,養老陪護型機器人完全可以增加老年人在使用上的便利程度,但魏津生認為,便利度的提高和依賴度的提高是緊密相連的,于老年人而言,過度依賴恰恰是老年照護的禁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