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普遍唱衰格力董明珠高調表態其準備500億人民幣來從事集成電路制造,主要理由有二:一是認為其本人不懂集成電路,沒有能力從事該產業;二是500億人民幣太少。然而,個人并不認為如此。
格力投資集成電路產業,個人認為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到現在的必然結果。在國內,集成電路這單一產品巨大貿易逆差不斷攀升的壓力、產業升級的必要、國防安全的考慮, 在國外又有隨時可能被斷糧而停止生產的夢魘,使發展自主可控的集成電路產業成為政府和社會普遍的共識。因此,除了政府之外,民間企業,特別是每年約1萬4千億人民幣集成電路貿易逆差的主要貢獻者,諸如格力、聯想、華為、中興通訊、比亞迪、小米等體量夠大的系統組裝業者,想到必須自制核心零組件的集成電路,以免公司發展受制于人,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更是我國由“制造大國”脫胎換骨成“智造強國”的必須經過的轉折點。
這些企業掌握了產業鏈最前端的環節:要什么?要多少?什么時候要?因此都從自行根據“要什么?”設計產品委外加工開始,積累足夠的產能需求后自然會考慮是否自行建廠生產,就像六十年代集成電路產業剛剛開始時是系統制造公司的一個部門一樣,如貝爾實驗室只是美國電報電話公司的一個實驗室,后來發展出Agere。未來中國龐大的民間企業群大量參與構建集成電路產業,將大幅度減少每年上述巨額的集成電路貿易逆差。
領導人懂不懂行不是企業投入新產業的關鍵因素,企業領導人的任務是確定投入的目的(比如保障格力的IC需求)、籌措資金、找對真正懂行的領軍人去落實,并非親力親為。有為的企業家在社會上引領產業進步,必定自己有勇于突破的個性,和在實際經營企業跌打滾爬過來的親身(hand on)經歷總結出來的智慧,不會被媒體一些似是而非的議論所左右(當然會用來參考,并警惕自己,但絕不會奉為圭臬)。
集成電路制造和組裝業很不同, 并非靠讀幾篇文章,開幾個座談會就可以做決定的, 雖然做功課也是必須的,籠統而言,在某一技術要成為專家至少需要10年以上專心致志的努力;對整個產業的走向要能講出個子丑寅卯來至少要有20年以上的廣泛浸淫,故而,要企業家真正懂集成電路產業才能涉足是不切實際的。以大家熟知的臺積電和聯電為代表的臺灣集成電路產業的推動者為例,當時臺灣負責產業的官員并不真正懂得集成電路是什么,只知道必須發展這產業,就把資金準備好,找對的人在專業上放手讓他去領導落實,最終取得大家有目共睹的的成果。
因此,關鍵是操作執行的人必須真正懂行,而領頭羊可以不必懂。進而言之,發現較臺積電先成立七、八年的聯電目前的格局僅為前者的五分之一。這種巨大差異的形成又是是不是真正懂不懂行更深一層的區別,非常有趣且令人深思,個人認為很多媒體的分析都沒有講到重點。
至于資金夠不夠方面,我認為如果是以做格力空調用的大部分集成電路為主,500億人民幣(大約70億美元)若不被挪做他用,要組建一個完整的設計團隊和建一有經濟規模的生產工廠是綽綽有余的。之所以有些媒體說遠遠不夠,是假設要制造諸如內存、CPU、比特幣挖礦機之類的產品,其生產必須用大量最先進的昂貴設備才會不夠,制造像空調用的,以及和大部分工業用的集成電路的, 設備相對成熟且便宜多了。若有小部分產品需要用最先進設備生產,可以依靠在國內有到14納米能力的中芯國際、臺積電、環球代工的工廠代工。
我很佩服董明珠的魄力和眼光,也很樂見有很多企業家同時風起云涌的“表白”,倘若這一切成真,又如果他們確實是要發展產業本身,不是為了其他目的(譬如圈地或圈錢)忽悠政府和社會,這樣,先由有前瞻眼光的政府牽頭主導,隨后有廣大民間企業積極廣泛參與,這將是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一個新紀元的開始,集成電路產業自主可控就值得國人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