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烏鎮開啟探路到大型公立醫院嘗鮮,從全國互聯網醫院空前熱潮到進入平靜期,中國的互聯網醫院新業態經歷了一番風雨的洗禮。近兩月來的高層視察和國務院政策,給了這個產業“新生兒”一次正名與激勵。
任何新業態的發展都不會一帆風順,而真正有價值的創新會被時間選擇,從探索、到規范再到完成升級,互聯網與醫療的這場“熱戀”,也經歷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
互聯網醫院:從一個點到一張網
2015年12月7日,全國首家互聯網醫院——烏鎮互聯網醫院誕生,依托線下實體醫院,開創了大規模在線處方、在線復診、遠程會診等一系列融合式創新的先河。總書記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主題致辭中提到,烏鎮的網上醫院、智慧旅游等是互聯網創新發展的縮影,生動體現了全球互聯共享的理念。
互聯網醫院開啟了它在全國織網的過程。在隨后的一年多時間里,烏鎮互聯網醫院模式打破了傳統醫院的業務“圍墻”,在19個省完成與線下醫院的落地。在此效應下,2016年,全國掀起了大規模建設互聯網醫院的浪潮,公立醫院紛紛選擇與第三方平臺合作建設互聯網醫院:三甲互聯網醫院“浙一互聯網醫院”、武漢市中心醫院“武漢市中心醫院網絡醫院”以及銀川智慧互聯網醫院等。有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1月全國互聯網醫院達到36家。
由于網絡協同效應的產生,烏鎮互聯網醫院在探索中形成了一個圍繞覆蓋診前、診中、診后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搭建起了連接全國醫院的醫療協作網。截至2018年5月,烏鎮互聯網醫院以及微醫平臺上連接的醫院超過2700家,專家團隊超過7400組、24萬名醫生開通了在線診室,日接診量超過6萬人次,接診規模遠超過任何一家單體醫院。
互聯網醫院的鋪開,讓更多的醫院成為了互聯網醫院,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醫院的孤島效應,實現了醫療服務、醫療數據的協同,醫院的服務半徑和協作效率有了提升。廣東省中醫院、華山醫院、北京天壇醫院、四川省四院、甘肅省二院等多家三甲綜合及專科醫院接入烏鎮互聯網醫院平臺,在大規模業務流、數據流的訓練下,烏鎮互聯網醫院平臺從原來的單體互聯網醫院成為一張互聯網醫院網,完成了系統、資源和運營的集成。
扎根線下,從一張網到一個平臺
在新一輪深化醫改的目標中,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成為重中之重。按國家要求,各地要逐步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和就醫模式。醫聯體被認為是推動分級診療落地、將醫療資源和健康數據互聯互通的關鍵手段。
2017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三級公立醫院要全部參與醫聯體建設并發揮引領作用,綜合醫改試點省份每個地市以及分級診療試點城市至少建成一個有明顯成效的醫聯體。
醫聯體的本質是醫療資源的上下貫通,其核心是資源與數據的連接,醫聯體可以逐步破除各級機構間在財政投入、醫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壁壘,形成資源共享、業務協作的合力。而互聯網醫院連接的醫療機構,以及整合到的優質醫療資源,正是醫聯體向基層輸出的能力源泉。
互聯網醫院平臺迎來一場空前的政策助力。從烏鎮互聯網醫院模式來看,其在成立初確定的聚焦在線復診和會診服務,使其成為一個開放平臺,可以和大醫院的初診形成有效互補,成為各地實現分級診療的抓手。
“互聯網醫院+醫聯體成為實現分級診療的終極路徑。”微醫創始人廖杰遠在2016年底提出的這一設想如今得到驗證。通過輸出由遠程診療、遠程會診、遠程轉診、遠程培訓、云病歷、云檢查檢驗、支付結算和云藥房八個子系統組成醫聯體平臺,區域中心醫院、縣鄉級醫院和基層衛生服務中心、藥店之間形成了業務協同,借助遠程會診、雙向轉診、在線培訓、學科共建、健康醫療大數據建設等手段,一個信息互聯、資源共享、業務協同的區域醫聯體實現了落地。
互聯網醫院的進化過程,既是政策與市場博弈的過程,也是市場自身對產業模式的淘汰過程。在這三年中,市場對不同的互聯網醫院模式進行了嘗試,有的興起,有的沉寂,這讓更多的醫療機構對互聯網醫院業態有了清晰的思考和理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