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M廠關閉自有舊晶圓廠并委外代工已是未來趨勢,根據市調機構IC Insights統計,自金融海嘯發生后,在2009至2017年的過去9年當中,全球共有92座晶圓廠關閉或改變用途,預期未來幾年將會有更多晶圓廠關閉,而包括臺積電、聯電、世界先進、中芯國際等晶圓代工廠可望直接受惠。
IC Insights統計指出,自2008年至2009年發生全球金融海嘯以來,半導體產業不斷削減8吋以下的舊晶圓廠產能,并改變制程到尺寸更大的晶圓上生產半導體元件,以追求更好的成本效益。
根據統計,在2009至2017年的過去9年當中,全球共有92座晶圓廠關閉或改變用途。若以地域別來看,日本地區關閉了34座晶圓廠最多,北美地區關閉了30座晶圓廠,歐洲地區關閉了17座晶圓廠,亞太地區則關閉了11座晶圓廠。
若由晶圓尺寸別來看,關閉的晶圓廠中以6英寸廠為大宗,占總關廠數量比重達41%,排名第二的是8英寸廠,占總關廠比重達26%。至于4英寸及5英寸廠占關廠總量比重分別為10%及13%。而比較值得注意之處,12吋廠關閉占比亦達10%。
IC Insights針對12英寸廠關閉的情況說明,德國存儲器廠奇夢達(Qimonda)在2009年初破產,是首家關閉12英寸DRAM廠的廠商。臺灣茂德也因不堪虧損在2013年關閉12英寸DRAM廠。至于在改變用途部份,瑞薩2014年將12英寸廠售予索尼,并改變用途于生產CMOS影像傳感器;三星亦在2017年關閉其Line 11的12英寸存儲器廠,并將移轉生產CMOS影像傳感器。
報告中指出,由于半導體產業持續傳出整并案,而且新建晶圓廠的成本高,制程設備的價格也是愈來愈貴,導致生產成本高漲,IDM廠于是將手中晶圓廠關閉,營運模式改成輕晶圓廠(fab-lite),或直接轉型為無晶圓廠(fabless)IC設計公司等。由此來看,未來幾年會有更多晶圓廠關閉,訂單將會由晶圓代工廠接手。
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年初的法人說明會中亦指出,他認為IDM廠會將晶圓持續委外代工,而且認為每個IDM廠都會走向fab-lite的方向,而且會是愈來愈減輕晶圓廠(fab lighter and lighter)。同時,IDM廠除了會將舊有的產品線委外,也會將新的制程及技術交由晶圓代工廠負責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