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由新華網主辦的2017第七屆中國能源高層對話在北京順利召開。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把發展可再生能源作為調整能源戰略、保障能源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儲能正逐步成為能源轉型的關鍵支撐技術。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做主題演講,加快推進儲能技術規劃應用需政企合力。
.劉勇通過5個方面介紹了自己的觀點:第一,政策方面,國家已經相繼發布了關于調風、微電網可再生能源規劃以及儲能產業指導技術和儲能的技術路線圖,在這方面給予了儲能一些準入的空間和支持的力度,細化的市場參與機制和運行機制還處于一種初期的階段,沒有到實際操作的階段。
劉勇認為,未來政策的方向上希望朝這幾個方向大力推動,頂層設計、技術路線、商業模式以及到標準體系的建設。頂層設計要結合具體的相關的產業規劃,比如說電力、可再生能源、微電網等。技術和標準主要是系統集成技術,比如在高原高海拔地區的防沙、耐高溫以及知識產權保護。商業模式,現在還處于一種“摸著石頭過河的模式”,商業模式的風險還比較大。
第二,儲能的技術路線。物理儲能、電化學、化學和熱儲能。技術的一些挑戰,包括儲能技術特性的指標、服役年限、循環壽命、啟動時間、響應速度、運行溫度等。劉勇對幾種技術路線在具體的應用環境當中的作用都做了相關的說明。比如在壓縮空氣,現在有些研究院和高校都在做,目前還沒有形成壓縮空氣儲能電力設備的供應商和建設單位。分冷儲能,調頻以及數據中心已經在運作。鉛酸、鉛碳、鋰電池在相關領域應用的情況,現在在儲熱方面已經做的一些工作。這三大領域是儲能目前在一些技術方向上主要應用的內容。
第三,儲能市場前景。新能源并網電站配置、用戶側、通信、微電網,能源互聯網,還有多能互補,電力替代領域都有儲能很好的機會。
劉勇介紹,目前企業在海外尋找的合作一是跟電力服務商、運營商合作,還有當地的經銷商、光伏企業,已經建立一些相關的合作模式。目前主要開拓的是美國、加拿大、英國,還有德國、澳大利亞,日本和韓國,這些地方主要是做調控調頻、微網和儲能的市場。到2017年上半年,儲能的裝機大概在1.1GW左右,不包含抽水儲能和儲熱項目。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投資回報期比較長,比如在調頻輔助服務里面的投資回報期最快也得三年,一般四年左右,江蘇、廣東,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推出的盈利模式,鉛酸大概六到八年左右,鋰電大概八到十年左右。鉛碳的建設成本每千瓦時在1000-1200元/KWh,鋰電在1500-2000元/KWh,明年鋰電大概在1000-1200元/KWh或者1200-1400元/KWh左右,建設成本下降幅度比較快。
劉勇說,如果說儲能產業想快速發展,技術進步、裝機量的擴大、成本的降低以及市場機制的完善,但是要建立在產品進一步優化,標準體系、政策支持和產業資本以及規模化應用相匹配進行。
第四,儲能發展難點。價格機制不明確,應用收益衡量困難,商業模式不清晰,系統成本偏高。項目一般在系統集成商,但是整個商業模式風險壓力還是比較大。從短期來看,一個是技術,技術路線比較多;第二融資渠道,第三系統集成商那,有些產品還在智能化、模塊化方面做進一步的優化。
第五,政策建議。大規模的儲能相關項目今年比去年增加很大,大規模應用已經開始起步,要建立我國的儲能價格機制和市場機制的建設。國家相關主管部門加快制定產業發展的指導性政策,包括儲能的標準體系、市場規范以及區域性試點示范項目,包括峰谷電價,但需要把峰谷電價差拉大一點,包括稅收優惠,尤其是對項目運行和數據的采集要進行透明化的管理,為未來的政策提供一個有利的支撐。
劉勇最后說,系統集成商要優化在能源互聯網互補,包括相關應用場景集成技術的優化以及大容量儲能系統要進一步的關注。材料和裝備這個領域也應該引起重視,它的產業鏈、礦產資源的開采、冶煉、生產、制備,這主要是鋰電領域的相關布局。還有模塊化,容易維護,安全可靠,成本低,循環可利用的儲能技術。兩化融合,對產品生產環節有一定的要求,智能化、標準化、自動化,提高產品競爭力。最后要建立產業鏈的產品質量檢測與分析平臺,包括標準體系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