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我國首次公布了正在進行的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技術方案。
在8日的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主題報告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科技委主任魯宇透露,我國正在開展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技術研究,包括垂直起降方案和傘降方案。目前兩個方案均已完成部分試驗驗證,一些關鍵技術已經取得突破。
中國正在開展重復使用運載火箭技術研究 (圖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提供)
魯宇表示,我國發展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的基本原則,既要保證安全可靠地重復使用,又要實現低成本。統籌好這兩個問題,才能確定最終技術方案。他還透露,中國已經明確了升力體式重復使用運載器“三步走”的發展思路。“第一步是實現火箭動力部分重復使用,第二步是實現火箭動力完全重復使用,第三步是研制組合動力飛行器。”
重復使用運載器“三步走”發展思路 (圖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提供)
報告中,魯宇還介紹了暫代稱長征九號的重型運載火箭,以及新一代低成本中型運載火箭長征八號的最新研制進展。
中國還在開展低成本中型運載火箭長征八號的研制工作,“以此及新一代運載火箭為基礎,可以構建新一代中高軌中型運載火箭,全面更新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型譜,增強商業競爭力。”魯宇說。
中國運載火箭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研制了17種運載火箭,具備發射低、中、高不同軌道、不同有效載荷的能力。截至2017年5月,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飛行246次,發射成功率達96%,完成了載人、探月、北斗導航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發射任務。
被譽為“太空擺渡車”的遠征系列上面級最長在軌工作時間達48小時,發動機最多啟動次數達20次。遠征系列上面級是在火箭上增加的獨立的一級飛行器,在火箭將其運送到一定軌道后,能自主飛行多次點火啟動,將一個或多個航天器直接送入不同軌道空間。
據魯宇介紹,中國航天運輸系統的國際合作主要體現在搭載發射、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和在軌交付三個方面。截至目前,長征火箭共完成55次國際合作發射,為20個國家和地區發射了64顆有效載荷。
魯宇指出,中國今后在提供商業發射服務時,中低軌主流衛星發射任務將主要采用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征八號來完成;微小衛星專屬發射可以采用長征十一號;高軌發射任務將由長征三號甲和長征五號來完成,其中長征五號將主要面向大型載荷、多星發射任務以及探月、探火等深空任務。
他還表示,中國將提供“太空順風車”和“太空班車”服務。
“太空順風車”是通過定期公布并及時更新潛在的搭載發射服務能力和時機,為發展中國家和新興航天國家提供搭載發射平臺;“太空班車”是采用“長征系列火箭+遠征系列上面級”的發射形式,對多個搭載載荷進行集群式發射,實現搭載載荷軌道部署。
此外,中國還將租用國外發射場以提高發射的靈活性,在赤道地區建設國際聯合發射場,并與其它國家合作研制海上發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