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配電網建設投入不斷加大,配電網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用電水平相對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差距,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供電質量有待改善。
配電網突出特點
1、我國配電網點多、面廣、線長,電源單一,自動化程度低;
2、受城鄉電網改造期間資金的限制,配變容量小,中低壓主干線、接戶線截面小,中低壓供電半徑大;
3、農村配電網改造周期長,負荷增長快,用電時段相對集中。
低電壓分類依據
1發生位置
合理供電負荷距之內
合理供電負荷距之外
2發生區域
變電站及其以下所屬區域
10kV饋線及其以下所屬區域
臺區及其以下所屬區域
低壓用戶
3發生時段
短時
周期性(季節性、階段性、日負荷波動)
長期性
4發生要因
電網設備容量不足
用電負荷集中
遠距離供電
三相負荷不平衡
電網無功補償不足
調壓設備調整不及時
技術層面原因
1、電壓降主要因素
2、部分中低壓線路供電半徑過長,供電質量保證能力較弱
3、配電網調控電壓能力不足
?。?)部分主變為無載調壓型主變,無載調壓型變壓器根據負荷情況調節電壓能力弱,難以滿足電壓調整需求。
?。?)變電站無功補償容量配置不合理,沒有充分發揮變電站無功補償調整電壓方面的能力。
?。?)長線路調壓能力不足
4、低壓用戶側無功補償能力弱
5、無功補償能效偏低
農村低電壓治理典型方法
變電站線路配變電壓三集聯調技術
以居民客戶端電壓為依據,綜合利用現代通信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短期與超短期負荷預測等手段,實現對變電站、線路、配變及用戶無功補償設備與調壓裝置等協調控制。
縣級電網無功優化補償技術
無功優化補償模式
電壓無功信息系統建設技術:應用信息自動化采集、計算機技術等,實現配電網電壓無功管理相關數據實時監測、采集、計算分析,得出電壓無功優化配置和最佳運行方案的技術。
無功電源建設與改造技術:根據優化計算結果,進行無功電源建設與改造的技術,包括設備選型安裝位置選擇、補償容量及補償方式選擇等。
無功優化補償與控制技術:依據電壓無功優化方案,利用自動或手動控制手段,實現電壓無功設備最佳配合的技術。
35kV配電化建設
35kV配電化技術主要包括35kV配電化變電站、35kV配電化線路和35/0.4kV直配臺區三部分內容。
?35kV配電化變電站是指以滿足偏遠農村社會經濟發展、過渡性或應對災害應急用電為目的,遵循小型化、低造價、少維護等技術原則,電壓等級為35kV、主變容量為3150kVA及以下、10kV出線為2~3回設計的變電站。
?35kV配電化線路就是采用12-15m鋼筋混凝土電桿架設,選用瓷橫擔或復合橫擔等進行絕緣連接,實現輕型化設計的35kV線路。
?35/0.4kV直配臺區是指使35kV線路深入負荷中心,采用35/0.4kV配電變壓器供電的配電臺區。
中低壓線路調壓器應用技術
在電壓波動較大或壓降較大的中低壓線路,通過采用在線路中后端安裝自動調壓裝置的方式,提升用戶側供電電壓質量。調壓范圍寬,最大可達20%左右。
寬幅無載調壓配電變壓器應用
根據變壓器的工作原理,當忽略變壓器的內部阻抗壓降時,則有
單三相混合供電模式應用
中壓線路深入負荷中心,低壓單相變配電方式,一般分為單相二線制和單相三線制。
調容配變和子母配變應用
有載調容配變具體包括有載調容變壓器本體、有載調容開關、有載調容控制系統以及配套設備。
此外還需要電網企業配合政府,統籌城鄉電網發展,根據各地區農村氣候環境和居住形態特點,梳理電網薄弱環節、供電能力不足等問題,按照“導線截面一次選定、廊道一次到位、變電站土建一次建成”的原則提出解決方案,按照差異化需求提升農村配電網供電能力;
對于農村“低電壓”問題,要組織開展全面普查,建立常態化監測和治理機制,優化運行控制,加強電網建設,多措并舉、防治結合;
同時,要開展低壓設備普查,加大老舊設備改造力度,推進剩余電流動作保護器、低壓補償裝置及智能電表應用,逐步消除低壓電網瓶頸、安全隱患突出、迂回供電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