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電能為“一帶一路”提供了有力支撐。圖為供電員工正對港口岸電系統進行改造升級。王幕賓攝
有“電”才有“商”
電商時代的海上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倡議的重心是基礎設施建設。其中,電力是經濟快速發展、擴大對外開放的動力引擎與基礎保障。
義烏,位于浙江中部,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城市,現在則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人均收入水平、豪車密度在中國大陸居首位,是中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被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權威機構確定為世界第一大市場。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行,義烏依托實體市場優勢,走上了線上線下電商與市場的融合發展之路。人們只需輕點鼠標,琳瑯滿目的義烏商品就能沿著古海上絲綢之路的足跡,通過現代化的交通工具直達全球。海上絲綢之路由此被重新定義。
拉上一根網線,再擺上一臺電腦,一家網店就開張了。面積不大的“中國網店第一村”——義烏青巖劉村擁有2800多家網店,將近30家快遞公司,年成交額達20億元。
電商電商,有“電”才有“商”。“電商之都”義烏經濟轉型升級的背后,用電保障始終是如影隨形般的強有力支撐。
為保障用電無憂,浙江義烏供電公司啟動了多個淘寶村鎮的10千伏電網升級工程,對線路進行入地化電纜改造及配變增容。同時,通過建立淘寶商戶電子檔案、建立“一對一”跟蹤服務,免費提供優化用電方案,把電子商務納入優先保障用電的范疇。
“電和網絡,是我們做電子商務的前提,缺一不可。”義烏陳章法麻糖廠負責人陳章法說道,“這幾年麻糖在網上賣得好,離不開電力的支持,電力配套跟上了,停電少了,我們也就少了后顧之憂。”
如今,義烏是直通德國、西班牙、英國等國家的前沿陣地,是踐行“一帶一路”國家倡議的排頭兵。目前,義烏已開通駛往中亞五國、西班牙馬德里、伊朗德黑蘭、俄羅斯、阿富汗等多條中歐班列、中亞國際班列。
在一列列開往遠方的列車上,電力始終是不可或缺的動力保障。“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國家電網公司從電網規劃、建設、服務等方面入手,為海上絲綢之路揚帆起航提供強大動力。
在福建,福州—廈門1000千伏特高壓將實現南北大通道貫通,構建以特高壓為支撐的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海西堅強電網,福建電網智能化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在浙江,國家電網公司將建設城鄉統籌、安全可靠、經濟高效、技術先進、環境友好的現代配電網,構建安全、智能的現代電網系統,實現電動汽車等多元化負荷全接入和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全消納。
在上海,國家電網公司將逐步把上海電網建設成為“結構完善、技術領先、高效互動、靈活可靠”的與國際化大都市地位相適應的現代化一流堅強智能電網。
電網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不僅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也為絲路沿線地區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保障。
綠色智能電網
海上絲路城市轉型的關鍵
綠色智能是未來電網的發展方向。國家電網公司通過打造綠色智能電網,引領著“一帶一路”電力基礎設施的建設方向。
古時的福建泉州港被稱為“刺桐港”,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宋元時期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漲海聲中萬國商”,人們曾這樣形容泉州港的繁榮景象。明清以后,隨著“海禁”政策的實施,這里逐漸衰落。
如今,作為“一帶一路”的先行區,這里盛世再現,越來越多的泉州人重新搭上了這趟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便車。
泉州德化中昱陶瓷企業負責人危明理這幾天又有幾個集裝箱的產品要發往歐洲,近兩年他感覺自己的訂單更多了。“國家建設‘一帶一路’,我們德化的陶瓷產業肯定會有更好的發展。”危明理對未來很看好。
古代,德化的瓷器就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大量銷往東南亞、中東地區和歐洲。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從中國帶回大批德化瓷器,并在《馬可˙波羅旅行記》中盛贊德化“瓷市甚多、制作精美”。
如今,告別了傳統窯爐的煙熏火燎,用上電窯爐的德化陶瓷發展更快了。
中昱陶瓷的產品主要銷往歐美國家,由于歐美客戶對產品的燒成質量有著嚴格的管控和要求,用電燒瓷成了首選。危明理介紹說,相比燒煤或薪柴,不僅燒制過程中的污染排放減少了,而且電窯爐溫度控制精準,成品率大幅提高,一個工人可以看管幾條生產線,人力成本也大幅降低。
去年,危明理的工廠又采用了泉州供電公司開發的新型電窯爐發熱元件,燒一立方米的陶瓷產品費用,從原來50多元降到30多元,節省電費近30%。“成本降低了,瓷器產量上去了,電可是幫助我們企業發展的東風啊!”危明理說。
現在,德化用電燒瓷的陶瓷企業有1250家,占所有陶瓷企業的七成以上,2016年陶瓷行業用電量7.08億度。電力已經成為陶瓷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大規模電能替代的背后是國家電網公司對福建提供的清潔電力保障。截至2016年年底,福建發電裝機5209.5萬千瓦,其中清潔能源占54%;全年發電量2004.6億度,清潔能源發電占61%,是名副其實的清潔能源“大省”。
在“一帶一路”的電力建設中,電力不僅要綠色,還要智能。國家電網公司在我國“一帶一路”沿海省份建設了一系列世界領先的智能電網工程。
在廈門,±320千伏柔性直流輸電科技示范工程建成投運,標志著我國全面掌握高壓大容量柔性直流輸電關鍵技術和工程成套能力,實現了柔性直流輸電技術領域的國際引領。
在上海崇明島,一個集風能、地熱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多種可再生能源互補結合的綠色能源供應體系已經初具雛形,未來將建成清潔能源為主、能源高效利用的“綠色能源島”。
這些綠色智能電網的成功案例,正是海上絲綢之路電力互聯互通的未來發展方向。
共建共享
點亮沿線國家新生活
推動國家間電網互聯互通可以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源可持續供應,滿足“一帶一路”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及綠色發展的需求。
回溯海上絲路,自唐中后期,海路已逐步開始取代陸路成為中外貿易主通道。一艘艘海船自泉州、廣州、寧波三大港始,駛向古代東南亞、南亞乃至阿拉伯地區各重要大港,在茫茫洋面上繪出了古代中國與上述各地的政治、經貿與文化交流通路。
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在一些發展中國家,電力基礎設施仍然非常落后,制約著當地的發展。互聯互通的大電網,將串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連通東盟、南亞、西亞、北非、歐洲等各大經濟板塊的市場鏈,通過共商、共建、共享極大地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
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街頭,發電機的轟鳴聲似乎已經成了這座城市的標志,在這里每隔三四個小時就會停一個小時的電。即便是酷熱難耐的高溫天,很多當地居民也沒法使用空調,電扇也只能用充電的。
在緬甸,電力短缺更為嚴重,一些鄉村甚至連電線都沒見過。不過最近,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帶動下,這里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位于緬甸中部的敏因村是過去一年中緬甸敏建市當達鎮新通電的第五個村子。村子已經通電半年,村民們正在不斷添置新的電器。55歲的吳博達是村里第三個買冰箱的,他利用新買的冰箱開起了一家小超市,在氣溫炎熱的緬甸中部,冰箱里的冷飲很是暢銷。
現在的敏因村,一到傍晚,村里就會亮起路燈。村民們可以圍坐著看電視、孩子們可以在電燈下寫作業,與過去的生活有了很大的不同。
敏因村的變化正是源于“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變化——一座裝機容量9萬千瓦的天然氣發電站的投產使用。
在漫長的“一帶一路”沿線,還有不少像緬甸的敏因村一樣渴望通電的村莊。尤其是在南亞和東南亞地區,電力發展潛力巨大。在印度,每人平均每天只有1.7度電,而阿富汗,則只有可憐的0.2度,甚至不夠煮熟一鍋飯。
對于這些落后地區用電的難題,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在“一帶一路”的構想下建設各國間互聯互通的能源互聯網。
目前,國家電網公司正在結合“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全球能源互聯網“落地”工程。全球能源互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歐洲超級電網、北非向歐洲輸電的“沙漠計劃”等互聯計劃正在推進,全球能源互聯網以“一帶一路”國家能源互聯互通為突破,正在逐步展開。
根據國家電網公司規劃,以“一帶一路”國家能源互聯互通為突破,經過洲內跨國聯網、跨洲聯網和全球互聯3個階段,到2050年將建成由跨國跨洲特高壓骨干網架和各國各電壓等級智能電網構成的全球能源互聯網,連接“一極一道”(北極和赤道附近地區)和各洲大型清潔能源基地,以及各種分布式電源,將全球清潔能源發電輸送到各類用戶,保障更清潔、更高效、更安全、可持續的能源供應。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電力互聯互通是優先領域,只有實現電力的互聯互通才能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共同繁榮提供充足的能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