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4月12日消息(記者張棉棉)今天(12日)19點04分,在西昌衛星發射場,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搭載實踐十三號衛星成功發射。實踐十三號是我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電推進工程化應用的衛星,通過實踐十三號,我國將首次在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上開展對地高速激光通信試驗。專家表示,我國或將三年內實現海洋、天空、草原等地無障礙通訊。
東方紅三號B平臺作為東方紅三號平臺的改進型,是我國研制的中等容量通信衛星平臺,實踐十三號衛星是這一平臺上的首發星。作為一顆“高通量”衛星,它首次搭載了Ka頻段通信載荷,衛星通信總容量達20Gbps,超過之前我國研制的所有通信衛星容量的總和。通過實踐十三號,我國將首次在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上實現對地高軌衛星與地面的雙向激光技術通信,速率最高達到2.4Gbps。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說:“是我國衛星通信進入高通量時代的標志,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自主通信衛星的的寬帶應用,填補我國在該領域的空白,也將對我國衛星通信產業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實踐十三號可以不受地面條件限制,憑借其快捷組網、高速接入的特點以及低成本優勢,解決山區、沙漠、草原、海洋等地方信息傳遞存在盲區的問題,同時,可以實現無縫“動中通”,解決飛機機艙內無法上網,高鐵列車上手機信號時斷時續,游輪駛離港口后變成信息孤島等問題。實踐十三號衛星工程總師劉方說:“通過多波束無縫切換配合機載、車載或船載終端的自動跟蹤捕獲功能,可以為航空、航運、鐵路等各類交通工具上的乘客聯通世界,徹底改善上網體驗。”
這一目標何時能實現?趙堅透露,機載衛星直播、廣播電視接收與服務系統的技術突破后,真正要在我們的民用航班或高鐵上去應用,還有和應用服務接軌等問題需要解決:“現在已經進行了衛星機載或車載的試驗,技術上我們基本突破了,我們希望用三年左右時間,使這些產品或設備能部署在民航、高鐵或船舶上,來帶動它的應用。”
實踐十三號中首次使用了電推進技術,執行衛星在軌的南北位置保持任務,衛星在軌壽命15年。實施十三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周志成說:“作為南北位置保持,整星要帶3噸多化學推進劑,就是一顆星60%都是化學燃料,用了電推進后,我們實際上只帶100公斤的氙氣就可以完成15年的位置保持,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