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喲喲的青蒿素墻內開花墻外香,膠囊胃鏡機器人則是墻外開花墻內香,其始發于外國外,卻在中國結果。
剛見到安翰醫療董事長吉朋松的時候,他興致勃勃地跟記者聊起他的孵化器。這名擁有30年創業資歷的“老兵”并非醫療科班出身,他在清華大學做過十年教師,曾擔任清華大學核技術應用研究所副所長,后又輾轉多家投資公司。
如今,吉朋松從一名教書匠轉型為現在的孵化器一把手,膠囊胃鏡機器人正是吉朋松團隊孵化的第17個項目。
“有了膠囊胃鏡機器人的成功,我們會進一步研發食管、結腸等全消化道的機器人,在研產品有12款,”吉朋松認為,“社會辦醫、多點執業的政策環境,為膠囊胃鏡機器人的市場化帶來很多機會,比如針對特殊人群我們可以探索直銷模式,降低終端的價格,最終實現更快的市場化推進。”
三年前,中國首臺膠囊胃鏡機器人研制成功,并獲得國家食藥監總局批準。這是世界上首個上市的用于胃部檢查的遙控膠囊內鏡,診斷準確率達到90%以上。
目前,該機器人主要用于胃部疾病診斷和小腸等消化道疾病診斷。隨著國內多家醫院和體檢中心將其應用于臨床診斷,膠囊胃鏡機器人駛入市場快車道。
不走仿制路線
記者:為什么想做膠囊胃鏡機器人?
吉朋松:從企業講,一定要針對未來市場,需求量、發展空間要大;從技術講,要有一定的門檻;從民生講,要與老百姓很貼近。
具體到膠囊胃鏡機器人,一是基本技術和能力元素,膠囊胃鏡機器人可以拆分成七大技術,并且每一個技術要點做到極致,符合醫療水平,在小小的膠囊里要裝400個元器件,并且需要做的很輕,5克以下;二是技術集成。這就需要合適的管理手段,將技術和人才進行二次組合,并在市場競爭中先跑出來。
記者:在研發過程中遇到過哪些瓶頸?
吉朋松:我們遇到過三個瓶頸:第一是拿證,這個膠囊機器人是世界首創,我們必須從標準做起,通過拿證解決法律問題和使用的安全問題;第二是學術的認可,膠囊機器人和傳統電子胃鏡的學術共識是難題,我們最后選擇放棄眼前利益,花了一年時間在全國三家頂級醫院和建立應用的十家樣板醫院試點,充分解決學術認可問題;第三是老百姓的信任問題,我們聯合全國七家三甲醫院做大樣本和傳統電子胃鏡多中心雙盲實驗,實驗結果表明,我們的膠囊內鏡系統敏感度達到95%,準確率達到92.8%,在純檢查方面,膠囊胃鏡機器人和傳統電子胃鏡可以相互替代。
記者:相比之下,膠囊胃鏡機器人解決了傳統電子胃鏡哪些問題?跟市場其他膠囊內鏡機器人相比較,這一產品又有哪些創新?
吉朋松:除了解決疼痛等弊端,其精準度和檢查的徹底程度都比傳統電子胃鏡好。有些部位傳統電子胃鏡永遠查不到,因為它是一個管,沒有膠囊靈活,在操作過程中也無法識別胃反流。另外,傳統電子胃鏡檢查過程中不能飲水,胃里頭就會有很多黏液,這些黏液會遮擋視線。
市場上的膠囊內鏡機器人產品分兩類,一類是檢查小腸的內鏡產品,全球現在有四家公司在做,另一類是膠囊胃鏡機器人產品,全球就我們一家。雖然膠囊胃鏡機器人只是從檢查小腸挪到了胃,但由于它增加了移動、光學變焦和定位功能等,從技術到表型就與小腸產品有了本質上的不同。從直接功能上看,膠囊胃鏡機器人也能檢查小腸,但是小腸內鏡沒辦法查胃。
市場化探索
記者:膠囊胃鏡機器人的推廣情況如何?
吉朋松:我們在2013年六、七月份開始投放市場,當時的效果已經超預期,第一季度的銷售總量是全世界小腸產品一年總量的10倍,一個季度達到30萬例。但這跟國內1.4億的檢查量相比還有很大距離,主要是我們還沒能生產那么多產品,現在一百萬個的生產線剛剛投產,目前我們的年產量是110萬顆,今年年底能達到210萬顆。
從業務規模看,去年大概合作了一百多家醫療機構,去年12月到今年3月底,新增了200多家醫療機構,預計到年底有超過一千家醫療機構。我們希望花5年左右時間補上20%至30%的傳統電子胃鏡空白市場,達到千萬人次量級。
記者:去年安翰醫療與美年大健康合作,您的市場化打法主要是什么?
吉朋松:我們主攻醫院、體檢、網絡虛擬渠道、特殊人群四大市場。前期我們不按區域布局,而是按醫院級別、體檢中心能力等來選擇合作伙伴,比如排名前20名的醫院里,我們選了前十家,國際上也是這樣做。
我覺得先牽手行業最優秀的機構,能使我們的機器人學術價值更高,有利于后期的市場開發。
記者:從產業上看,醫用內窺鏡以前都是外資壟斷市場,這一局面現在是否有所改變?
吉朋松:依舊是外資獨大。出于兩方面因素:一是產業整體投入不夠,比如在傳統內窺鏡成像的關鍵技術上,外資一直做到世界壟斷。這需要巨大投入。另外,國內做內窺鏡的企業大多是仿制,未來也將長期處于這一狀態。我們對知識產權的重視程度、系統規劃和彌補做得都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