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空前繁榮,統計顯示,2016年上半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為1847.1億元,同比增長16.1%。然而,在中國半導體崛起的道路上,美國多次出手阻攔。近日,更是發布報告稱,中國的芯片業已經對美國的相關企業和國家安全造成威脅,并建議對中國的芯片產業進行更加嚴密的審查。
白宮報告:中國半導體技術發展威脅美國國家安全
美國時間1月6日,美國白宮發表報告稱,中國的半導體技術發展已經威脅到了美國的芯片制造商和美國的國家安全,并建議對中國芯片產業采取更嚴密的審查。
白宮報告指出,在過去10年間,中國為了在半導體設計和制造方面獲得領先地位,在該行業至少投入了1500億美元。美國想要在半導體行業維持競爭力,就必須做出有效的回應。
這份白宮報告建議,美國政策制定者對“抑制創新的”中國的芯片業政策進行反擊,并改善美國芯片制造企業的商業環境。報告建議,在特定情況下把這個被看做國家安全威脅的問題,放進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審查內容中,美國應當加強與同盟國的協調,控制中國在半導體行業的收購,并限制半導體產品出口中國;通過國家安全審查來“回應”中國半導體收購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的威脅。
部分美國芯片行業的領軍人物卻不希望特朗普與中國的關系陷入僵局。英特爾公司CEO Brian Krzanich在CNBC的采訪中表示,特朗普把工作機會帶回美國應該主要依靠為企業提供稅收優惠,“正確的做法不是貿易戰,也不是設置限制,而是讓美國更有競爭力。降低稅收,讓人們在美國進行生產變得更容易,這樣制造業就會慢慢回到美國?!?/p>
美國的半導體行業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起步,以英特爾和高通等為代表的企業推動著這個3000億美元的市場不斷創新。但據報道,到2015年,中國在全球前十大芯片供應商中未占一席,但無疑是全球芯片采購量最大的國家。
白宮報告還指出,中國為了加強芯片制造,不得不依靠政府對國內供應商的補貼。這有助于中國企業打價格戰,從而減少美國企業的市場份額;中國鼓勵國內消費者購買中國供應商產品的行為,以及用技術轉讓來換取市場準入的要求也不利于美國企業。
全球芯片業加快復蘇
隨著全球經濟回暖以及新興領域需求爆發,自2016年8月開始,全球半導體市場出現復蘇跡象,半導體板塊股價表現活躍。2016年美股市場上,半導體成為表現最好的板塊之一,iShares費城半導體指數ETF凈值全年上漲近40%,相比之下代表整個科技行業的SPDR科技精選ETF上漲14%。
據半導體產業協會(SIA)上周公布的最新數據,2016年11月全球半導體銷售額達到310億美元,環比增長2%,同比增長7.4%,創2015年1月以來最大同比增幅,顯示半導體行業復蘇提速。SIA總裁兼CEO約翰·諾弗爾預計2017年半導體行業將持續穩健復蘇。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半導體市場復蘇態勢尤為強勁。去年11月中國半導體銷量同比增幅接近16%,成為全球主要市場中表現最好的地區。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國,每年消耗掉全球50%以上的芯片,芯片已經超過石油,成為中國進口的第一大類商品,每年進口總值超過2000億美元。
中國為什么要發展半導體
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中國需要??!
過去幾年,中國制造了全球超過70%的智能手機、超過75%的平板電腦、超過80%的STB。約80%的筆記本電腦、50%的DTV、88%的顯示器。日漸增長的市場份額產生了龐大的IC需求。
同時,中國在這些領域的消費也日益提升。于是對IC產生了強烈的需求。但是,由于中國的集成電路基礎薄弱,大部分靠進口。另外,中國消耗的集成電路,占全球的比例也越來越高。
除了漸增的貿易逆差,另外還需要面對安全問題,國防重要的東西都用的外國芯片,大家都心慌吧?這也就算了,還有重要的一點。大家還記得去年年初的“中興禁運”事件嘛?你說你是中國領導人,碰到這種事,你擔不擔心?于是在被強敵環飼之下,中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集成電路建設大潮。
中國芯片加速布局
中國的芯片主要還是靠進口,我國一直是全球集成電路領域最大貿易逆差國。每年進口額超過兩千億美元,其中,存儲器芯片是國內集成電路產業鏈的主要短板,長期以來市場一直被海外巨頭牢牢把握。為打破“缺芯之痛”,國內多地開始斥巨資布局存儲器芯片研發生產領域。近來,北京、武漢、晉江等地發展存儲器產業的積極性高漲,各種資金也加速向這一領域匯集。
一期投資370億元的福建晉華存儲器集成電路生產線項目已在福建晉江開工。該項目著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級存儲器集成電路產業鏈,預計于2018年9月形成月產6萬片12寸晶圓的生產規模,項目建成后將填補我國主流存儲器集成電路產業空白。
在此之前,北京紫光集團旗下同方國芯宣布計劃定增800億元,投入存儲芯片工廠和上下游產業鏈布局;另外在武漢,去年3月下旬,總投資約1600億元人民幣的存儲器基地項目在東湖高新區正式啟動,計劃到2020年實現月產能30萬片晶圓的生產規模。以此測算,這三家企業在存儲器芯片方面的投資總額將超過2700億人民幣。
半導體產業向中國大陸轉移
從全球范圍來看,半導體產業正在發生著第三次大轉移,即向中國大陸、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地區的轉移。根據IC Insights的數據,在2007年,中國大陸IC制造產值為45.9億美元,僅占全球的份額為1.96%,但到2012年,大陸IC制造產值迅速上升到89.1億美元,全球份額也提升到3.50%。預計至2017年,大陸IC制造占全球的份額有望達到7.73%。2012-2017年間,中國本地IC制造產值將以16.5%的平均復合增長率增長。
新興市場機遇多
集成電路被譽為電子信息產業“皇冠上的明珠”,是一個國家電子信息產業的基石。中國IC設計公司數量已從2015年的736家一躍到2016年的1362家,列居世界第一。但這1300多家公司銷售總額,卻只與美國高通公司銷售額持平,中國集成電路整體的產業質量亟待提升;中國半導體市場全球第一,國產化比例卻只有不足10%。這些現象說明,本土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潛力空間巨大。
在傳統的3C市場之外,物聯網、無人駕駛、智能家居、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VR/AR、可穿戴等新興市場嶄露頭角,對集成電路催生出新的需求。而隨著新型集成電路的誕生,又會大大改變目前的生產制造、物流和銷售體系。所有電子系統都離不開主處理器、存儲、外設、無線通信、電源等模塊,無疑這五大基礎集成電路需求將非常巨大,而這恰恰也是本土集成電路企業發展的方向。就目前發展而言,五大集成電路產品:MCU、傳感器、電源管理、射頻模擬器件、功率器件的剛需明顯,成為產業或可加速發展的重點方向。
從發展機遇看,目前產業格局面臨重塑。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業態引發的產業變革剛剛興起,以集成電路和軟件為基礎的產業規則、發展路徑、國際格局尚未最終形成。本土集成電路有望在物聯網、汽車電子、智慧廚電、無人機、機器人和智慧城市智慧安防五大新興應用市場發現機遇。
未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將逐步解決目前存在的創新不足、技術落后、產品低端、同質化競爭等問題,深挖剛需形成產業集聚,必將迎來新一輪爆發式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