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同濟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名譽院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神經網絡與計算智能委員會名譽主任、著名半導體電子學家王守覺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不幸于2016年6月3日凌晨零點五分在蘇州逝世,享年91歲。半導體研究所和電子學科領域為失去這樣一位學科泰斗,扼腕痛惜;王氏家族,為失去這樣一位摯愛親人,無限悲痛;學生弟子,為失去這樣一位良師,深切哀悼。
王守覺先生,原籍江蘇蘇州,1925年6月27日生于上海。他出身于一個富有科學傳統的家庭,父親王季同是中國第一個在國際數學雜志上發表論文的科學家,而他的哥哥姐姐們也都是經綸濟世之才,大哥王守競是我國機械工業的創始人;二哥王守融是我國著名的精密機械儀器專家;大姐王淑貞,是上海婦產醫院創始人,與林巧稚有“南王北林”之稱;二姐王明貞,是清華第一位女教授;最小的哥哥王守武,和他同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守覺先生1949年畢業于同濟大學,1949年至1950年,在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助理員,1953年至1956年,在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二設計分局任主任設計師,1956年至1960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員,1960年以來,一直工作在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先后擔任研究員、室主任、副所長、所長等。1955年獲上海市勞模,1956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代表,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先后獲得國家發明獎與全國工業新產品一等獎、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一等獎、中國科學院二等獎3項、中國科學院三等獎、國家發明三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和臺灣潘文淵文教基金杰出科研獎等獎勵。
王守覺先生從事半導體與信息科學研究工作六十多年,是我國電子學科的泰斗,是半導體器件、半導體集成電路的奠基人。1958年研制成功中國首只鍺合金擴散高頻晶體管,使頻率由2MHz提高到200MHz,解決了高速晶體管化計算機的需求。1963年在中國首先研制成功硅平面工藝和平面器件,保證了為中國“兩彈一星”的研制工作做出重大貢獻的109丙機的研制成功。研制成功國內最早的4種固體組件,為專用微機的實現創造了基本條件。1978年,在國際上最先發表了一種集成高速模糊邏輯電路——多元邏輯電路(DYL),并研究了它在精確信號線路與系統中的應用,依此研究的高速數模轉換電路使中國集成8位D/A轉換器轉換時間由80ns縮短至4ns以下。1990年起,致力于神經網絡模式識別等機器形象思維的基礎理論與實際應用研究,在國家“八五”、“九五”科技攻關中,承擔了神經網絡的實現和應用技術的攻關工作,研制成中國唯一一個產品化的半導體神經網絡硬件系列,相繼兩次被評為國家“八五”、“九五”科技攻關先進個人。近十多年來,他還提出了“仿生模式識別”新理論新方法,首創了信息處理新理論——“高維形象幾何仿生信息學”,為解決維數高、自變量數多、計算復雜度大的計算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王守覺先生在教育戰線上辛勤耕耘60余年,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取得卓越成績。他注重學生的理論基礎,著重培養學生實踐和實驗能力,勉勵他們不斷創新。他刻苦鉆研,認真備課,精心講授,如今已是桃李滿園,為國家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專業人才。
王守覺先生的一生,是無私奉獻的一生,是光榮偉大的一生,他對國家和人民無限忠誠,將畢生精力奉獻給了我國科技與教育事業。他富有遠見卓識和開創精神,以國家的重大需求為目標,為我國的半導體事業做出重大貢獻。他嚴于律己,克已奉公,治學嚴謹、為人謙和、作風民主。他的業績和品德,為中國科技事業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他崇高的科學精神和道德風范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
王守覺先生的逝世不僅是半導體所的重大損失,也是我國科學界、教育界的重大損失。對王守覺先生的逝世,我們表示深切的哀悼!
王守覺先生千古!
王守覺先生治喪委員會
2016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