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并購兇猛。雖然還未到年終,但如果總結2015半導體界的行業大事,"并購"一定排名第一。截止目前,業內已經發生了19起并購案,更令人驚呼的是,合并公司的平均規模是過去五年公司規模的5倍。在被合并公司的名單中,不乏飛思卡爾、博通這樣的名字,不斷沖擊,刷新著并購公司規模的記錄以及人們的想象。有人認為這是新一輪經濟衰退導致的結果,也有人覺得這是政府幕后的推動。
對于普通的半導體從業人員而言,并購所帶來的更顯著改變在于,你是否會被影響?運營開支的縮減、裁員,并購往往伴隨這些消極的舉措,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并購又將如何影響個人與行業發展。
我們很感謝Mentor Graphics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Walden C. Rhines 用其獨特的方式用大量數據為我們整理出并購背后的趨勢,或許看完Walden C.Rhines的分析,你會認為這些觀點過于樂觀,也或許我們更該樂觀的看待并購。
2015半導體并購行為:不同尋常,卻絕非終點
并購年年有,今年特別不同。對于2015半導體并購行為的分析Walden C.Rhines先生表示,"今年的不同不僅體現在并購量多(圖1)、也表現在并購總額的龐大(圖2)。依照數據分析,不論半導體行業如何變遷,從1972年到2014年前十大公司的市場份額一直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內,但今年這一規律被打破了,大公司之間強強聯合的并購,使前十大公司的聯合市場份額比多年來最高點(發生在1984年)又高了3%。(圖3)"
雖然Walden先生也夸張的表示,按照這樣的進程下去,到2020年,全球的半導體公司有望合并成一家,大家都為一家公司工作。但無可否認的是,2015年將是半導體并購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對于這個里程碑,Walden先生也認為這將不可能是并購爆發的一個頂點,而會僅僅是一個起點。"從2014年初開始到2015年,我認為并購潮依然處于開始階段或早期階段,并不會是短期內的高點,也就是說并購還會持續。但另一方面看來,并購并不意味著一定會成功,相反可能導致人員效率低落等負面影響。有時候,公司自己成長會更好,因為創新能力會比通過并購得到的規模效益來的更重要。"
圖1:半導體產業并購呈現加速趨勢,到目前為止2015年已發生并購案19起。
圖2:2015年所發生的半導體并購總金額遠高出往年。
圖3:大公司之間強強聯合的并購使前十大公司的聯合市場份額比多年來最高點(發生在1984年)又高了3%。
資金是推動半導體并購背后的唯一元兇
很多人會熱衷于分析事件背后的規律,但對于并購背后規律的探尋或許會另大家感到失望?;旧细鶕alden C.Rhines先生對今年已發生的并購案分析,除了首字母為'A'的企業更容易被收購(因為有5家'A'企業在15年上半年被收購),或首字母為'M'的企業更容易去收購別的公司(有4加'M'企業在15年上半年收購了其他企業)外,并沒有很通用的規律可循。
不過為了進一步探尋'為何會形成如此多規模并購?'的真相,Walden C.Rhines先生還是對并購案通常形成的刺激原因進行了分析:
有人說并購的內在動因或許是:1、尋求更好的經濟效益(增加產量 or 降低成本)。 但Walden C.Rhines用數據否認了這種觀點:得益于晶圓廠的助力,芯片設計公司(Fabless)有效降低了其成本,也促使越來越多的芯片設計公司參與到市場競爭中。通過對半導體公司利潤與規模的數據分析,其關系呈現離散分布,并沒有很直接的數據可以證明大規模的半導體廠更賺錢。"通過對2014年最賺錢的半導體公司分析(圖4),也可以發現公司規模不是盈利能力的關鍵,基本上賺不賺錢和該公司所處的半導體業務領域的發展情況以及你所面對的競爭對手能力有關,而與業務規模關系不大。" Walden C.Rhines表示。
圖4:2014年最賺錢的半導體公司未必是規模最大的公司。
2. 財務杠桿(在低利率下可用的現金(流動性)or 稅收優勢)
自上一次金融危機之后,并購并沒有放緩的跡象,相反進入了再一輪上漲周期,對25家主要半導體企業的研究也證明其現金與短期投資持續增長。
所以Walden C.Rhines認為,基本上并購的原理就是資金注入驅動,也就是通俗所說的"跟著錢走"(圖5),因為并購或許是最直接、快速獲益的投資手段。稅收倒置并購也是另一個促成交易的原因。
圖5:在低利率時代,投資的最好收益或許是收購一個公司。
3. 地區/政府主導
對于中國政府提出的半導體行業計劃,2015年芯片產業200億投資(國家大基金)目標,從而迸發一系列中國本土的收購或境外收購(圖6)。Walden C.Rhines 表示"目前看到的更多是"大資金"扶持或其他資金的介入,從半導體制造、到Fabless等方面先行進入,也不排除下一步進軍半導體的其它部分,中國政府會想要構建更完整的半導體實力。當然我們也看到除了大基金的參與,還有來自其它地方的資金也積極參與在中國半導體的并購中。所以資金的注入還是關鍵。"
圖6:同樣出于資金注入,中國本土半導體并購活躍
4. 經濟衰退影響導致半導體并購不斷?
很多人認為2015年并購潮會否和經濟衰退有關,一如2008年。對此Walden C.Rhines也明確表示并沒有看到任何跡象支持這一論點,"我們看到近幾年半導體行業的資本支出開銷都很正常,并不如2008年下滑前所看到的資本支出低于平常值。也許并購會引起泡沫和修正,但現在還沒有看到這些。"
并購對個人的影響何在?(研發緊縮、成本下降、裁員)
并購會導致研發成本的下降?據統計,并購后的公司運營成本節約完成度大約在25%的水平,并不是很高(年節約成本/目標節約成本OpEx見圖7)。據Walden C.Rhines介紹,半導體行業的R&D支出仍保持著逐年遞升的階段,R&D開支總量并未下降 ,或許在公司并購行為發生后,其R&D開支會短暫下降,但之后也會回升,即便沒有回升,也會有其他競爭公司或初創公司來彌補這一點,對競爭公司,這恰是一個機會?;旧显诮?2年,研發占銷售額比重保持在14%的水平上。
圖7:并購后,公司成本節約完成率平均在25%(年節約成本/目標節約成本OpEx)
驗證工程師會比設計工程師更吃香?也許會有人反駁,既然兩家公司并購了,其在EDA工具的投入自然可以減少。而數據給出的答案是,EDA工具支出總量從1996年至今基本保持平穩,也沒有降低。Walden C.Rhines也表示,"隨著半導體設計復雜度的攀升,對于'驗證'的重要性也不斷提升,確有趨勢證明會有更多的投入從設計(Design)流向驗證(Vertification)。Mentor的驗證業務這幾年處于快速成長階段,其中包括仿真也包括物理驗證,而設計部分的增長率相對緩慢。數據證實會有更多的驗證工程師,工程師們也將花費更多的時間在驗證工作上。"
并購后更大的研發團隊會更有效?并購意味著更大的研發團隊,但是否能形成更優的研發效率?Walden C.Rhines給出的答案也是否定的。就他看來我們時常面臨的情況,效率不會因為研發團隊人數的上升而提高,相反有時候人多反而會是效率更低。
并購多發意味著更多裁員?并購通??赡芤馕吨笠幠5牟脝T,至少裁員可以直接節省運營成本。但其實據Walden C.Rhines觀察電子工程師的失業率也基本維持在一定水平內、設計數量也在不斷增長,或許并購發生后,有人會被裁,但這部分工程師會加入其它公司或自創公司。
對于并購四起的半導體發展的一些建議
其實對于半導體行業發展,Walden C.Rhines始終認為并購并不一定是好的發展方式,"我們應該通過新市場、新應用的刺激來發展半導體市場而非通過并購。并購并不意味著一定會成功。有時后,公司自己成長會更好,因為創新能力會比通過并購得到的規模效益來的更重要。"
重新審視那些快速增長的新型市場,我們或許會看到很多原本高速增長的領域正邁入市場成熟期,其高速增長不再。在對IC消費量的統計中,通信和汽車行業的份額持續上升,但我們也看到臺式機、筆電市場已處于S型曲線的下降期或成熟末期。連手機等之前風光無限的終端市場也正進入成熟期。
新半導體業務需求的興起能否驅動繼續發展?今時今日,業界更期待來自新產品類別的驅動力。對此Walden C.Rhines表示,IoT對于半導體整體業務而言仍處于發展"很早期"的階段,其份額仍占半導體行業非常小的一部分,但物聯網確實會給半導體產業提供大量快速增長的機會(圖16)。視頻監控攝像頭預計會有46%的增長率,智能儀表也將進入擴張早期。我們也看到數據的采集、發送和分析會是大數據芯片的驅動力,包括來自低功耗的處理需求、Sensor的需求,當然這些還需要有待量足夠大來支持整體的發展。